企業植樹造林 能有哪些收穫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ESG促進平台】企業植樹造林,為我國受企業歡迎的實踐永續發展策略之1,但細究植樹造林的效用與企業佈局,有何成功訣竅或未盡之處?而全球永續發展潛勢對於植樹造林行動又是如何看待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春節前舉辦的「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研習系列課程」,即針對植樹造林、碳匯以及碳權等主題進行分享。

此系列課程,係由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TCCS)、台灣淨零行動聯盟(TANZE),以及台灣淨零排放協會(ATNZE)規劃專屬會員企業的課程,期能提升會員企業永續競爭力,一同邁向淨零之路。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教授講述,何為永續林業與台大實驗林的使命(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當天,首由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教授,分享永續林業相關內容與台大實驗林的新使命。蔡教授以主角-森林-的功能來開場,說明森林比較廣為人知的經濟面向(伐林製成木製品)其實只佔25%,有75%都是較易被忽略的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社會效益(休憩旅遊)面向。

蔡明哲教授指出,無論是哪一種面向,其實都和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而企業最在意的是,森林可以儲存碳,也就是有碳匯(carbon sink)的功能。森林碳匯的增加有3種途徑,首先是增加森林面積-通過新植造林來增加儲存的碳量。再來,是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因為當樹生長趨緩時,碳匯功能會減緩,所以適度的疏伐可以促使樹木生長,反而可以增加儲存量。最後,則是提高國產材利用-其中收穫林產品(HWP)是利用砍伐下來的木材製成各種材料,也由於碳儲存在於這些材料當中,讓木製品成為1種負碳材料。這3種增加森林碳匯的途徑都有可以與企業合作的空間,目前也已經有協助企業設計的方案在執行中。

▲林務局翁儷芯組長簡介台灣的林業現況與規畫建置中的ESG媒合平台(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隨後,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的翁儷芯組長,講述台灣目前林業現況與規劃建置中的ESG媒合平台。她表示,台灣森林覆蓋率為60.7%,總面積達219.7萬公頃。這裡面儲存的碳有7億5千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每年可以移除大氣中約兩千1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我國總碳排放量的7.3%。

翁儷芯組長更指出,林務局希望藉由推動1系列專案,包含混農林業與都市林營造計劃等來進一步提升私有土地的森林碳匯。另外,竹子因為生長快速,所以有絕佳的碳匯功能。林務局也希望藉由啟用「新興竹產業振興計畫」,以增加種竹土地以利用竹子的碳匯能力。她也介紹林務局正規劃建立的1個線上媒合平台與平台的作業流程,希望在國有林地、私有地主和企業之間搭起對接橋梁,視企業需求量身訂做合作契約取得碳權抵換,並由林務局核發ESG憑證。而森林碳匯不只是碳中和的必要手段,更有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國土保安等多元生態系服務效益,是實踐ESG最佳途徑。

▲TAISE顧洋執行長(前排左3)、課程講者林務局翁儷芯組長(前排左2)、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教授(前排右1)、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前排右2)以及所有學員合影(照片係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提供)。

其次,企業最關心的,非歐盟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莫屬,相關問題則由第3位講者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提供解答。柳教授先解釋一般所謂的碳權有兩類:由國家頒布的總量管制所產生的碳排放權(cap and trade),和透過改善製程、提升能源效率、增加森林土地利用等產生的碳抵換權(carbon offset)。其中,碳抵換權又以造林植樹這類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的方法最令企業趨之若鶩,因為造林不只吸收碳排,還帶來了莫大的生態與社會效益。然而,造林植樹雖有很高的碳匯,但是碳匯並不等於碳權,其中的方法學會因為國家的地理環境及樹種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須要建立「區域化」適用臺灣的碳抵換權計算方法。柳教授也舉例美國USDA或是英國WCC都有提供碳權媒合平台甚至是保價收購,也非常期待政府建立的碳權媒合平台,取代臺灣目前良莠不齊的私下交易市場。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