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後 全球淨零趨勢解析

(台北內科週報第557期/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14日)

【ESG促進平台】COP27,指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甫於11月20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落幕,以「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核心精神,盼能攜手各方「實踐」氣候承諾,但為期兩週的氣候締約議案陷入膠著,造成閉幕延後兩天,最終通過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在氣候賠償跨出一大步,而針對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等源頭減碳的行動則不足,也令更多人感到失望。

在國內,連續兩天(12月1日、12月2日)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係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國際會議廳熱烈登場。此次研討會共邀請17位剛從COP27會議返台、來自產官學研等不同領域的氣候領袖,分享在埃及的所見所聞、進行跨界的對話交流,解析最新的國際氣候動態及淨零轉型行動。

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年年開議,但每隔數年就會產生1次重大的成果,去年在英國舉行,通過很多重要決議。今年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是「非洲COP」,比較缺乏重要的決議,惟對於討論多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做出初步的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排除中國、印度以外需要補助的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而全球碳市場的議題也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外交部連建辰司長致詞時也指出,我政府代表團於COP27會期,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等30個締約方舉辦40餘場高階雙邊會談,充分就「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等議題進行交流;同時共有7個NGO在場內舉辦6場周邊會議,「中鼎教育基金會」更成為我國第11個獲UNFCCC認可的NGO觀察員,充分展現NGOs在氣候高峰會扮演的積極角色與成果。

▲COP27,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中)與群英會,並一起解析「全球淨零新趨勢」(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則透過「決議、倡議、抗議」3大面向來觀察氣候高峰會的樣貌。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機制、再次確認1.5℃控溫目標、協商新財務目標、氣候培力行動、全球調適目標、農業與糧食安全、全球盤點等決議外,淨零轉型、漂綠監督機制、青年或氣候正義展館等倡議是較令人注目的焦點,而在特定區域進行的抗議可能進一步成為日後的倡議及決議。

林子倫也歸納分享氣候政治與淨零轉型的7大趨勢,包括氣候變遷從科學議題到政治議程、「去碳化」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能源轉型、碳定價時代來臨、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提升、企業扮演關鍵角色,以及新氣候政治崛起等。

面對碳定價時代來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吳奕霖組長表示,巴黎協定第6條(PA Article 6)是COP27其中1個重要焦點。日本、美國是否會創造新的碳市場規模,值得進一步關注。同時,台灣企業邁向淨零轉型,未來如何取得或參與國際碳市場會是1大課題。

此外,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如何加大加快氣候行動的力道?台灣綜合研究院顏婉庭組長指出,要達成1.5℃控溫目標,不管是減緩或調適行動,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及能力的建構,同時要有強化的透明度、私部門參與及國際合作。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趙恭岳執行長建議,「每個氣候衝擊都是在地化、客製化的」,不管是減量或調適行動,都應結合在地化條件再去執行,同時要以自然為本、以科學數據為本等。

環境問題的解決,企業扮演重要的角色。親自率團參加COP27的玉山銀行黃男州董事長認為,善用資金、技術,以及加強國際、公私協力及跨世代合作,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與機會。

▲由外交部主辦、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的「COP27後,全球淨零趨勢解析」交流研討會,為各界所矚目(照片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呼籲多、承諾少、行動慢」,是歐萊德公司葛望平董事長參加COP27的印象。他強調,誠如美國拜登總統所言:「好的氣候政策就是好的經濟政策」,淨零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攸關競爭力,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都可能創造出新經濟物種,如NFT、碳權等,帶來新商業模式。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彭啟明總經理則建議,國際碳權連結、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綠色金融等議題有待更多的倡議推動,「台灣一般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仍不足,需要各界一起合作努力,匯集更多的資源。」

此外,糧食與農業,是另1個在COP27備受關注的主題,台灣在周邊會議中分享建置「農作物天災預警系統」、農業害蟲區域防治等經驗。行政院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劉玉文副執行長說:「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她同時談到有關土壤與糧食安全及氣候的「千分之4」倡議、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具體進展。

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比方說肺部、心血管等很多疾病都與空氣汙染有所關聯。「醫院的碳排放量其實很驚人,」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健康照護體系可以透過「領導與治理」、「減緩」、「調適」等三方面採取具體的氣候行動,包括廢棄物分類及回收管理、加強個人綠生活行動等。邁向健康永續,仍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中央大學李河清教授進一步補充,「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是COP27的關鍵字之1,指涉對象多元、因應對策跨領域,而且在地需要大於全球趨勢。」洪申翰立法委員也指出,臺灣目前正在研擬公正轉型的戰略計畫,並呼籲所有關心氣候變遷的人一起關注《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十二項關鍵戰略、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等在今年底前的最新進展,共同形塑臺灣氣候行動的新樣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