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內科週報第555期/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1月30日)
【ESG促進平台】珊瑚礁的復育,是高唱永續發展時代,頗值得重視的1個領域,而AI人工智慧應用已是領先科技趨勢,台灣海洋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電機工程學系李東霖助理教授與資訊工程學系蔡宇軒助理教授,帶領學生與台灣智能資訊公司合作組成台灣智能海洋No.1團隊,發展水下AI技術進行海洋生態調查,克服水下複雜多變的環境,協助海洋科技博物館建立珊瑚礁復育指標物種的魚類資料庫,為生態復育開啟新局。
日前,在數位發展部AIGO計畫所舉辦的111年度全國性的解題賽,海大的該團隊從全國229案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等獎及新台幣30萬元的獎金。

台灣智能海洋No.1團隊,係由李東霖老師與蔡宇軒老師擔任隊長與副隊長,學生分別為電機系大3的李宇倫、胡育綺、碩士班的吳星和及資工系碩士班的張耿瑋。師生長期研究海洋人工智慧技術,透過這次海科館提供的課題,與海科館魚類研究員陳麗淑主任和志工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針對東北角的潮境公園與附近珊瑚復育的狀況成功收集,並標註出大量驗證資料,也讓參與的學生獲得了許多訓練,增強AI技術實力。
多年來,海大專注於海洋領域相關研究,人工智慧中心也有需多老師開始將人工智慧研究導入海洋,李東霖老師也期許為海洋人工智慧扶植更多新創人才,讓台灣海洋人工智慧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過去,魚群數量與族群的生態調查,僅能透過潛水員實際下水計算,耗時又耗力。目前水下AI的這套系統,可以偵測及辨識近岸的魚種,全天候即時的自動化分析主要魚種,並且紀錄數量,讓生態研究員瞭解附近的海洋生態變化,該團隊也耗費了許多心力建立出東北角10多萬筆的物種資料庫,未來也可以提供台灣或國際學者做進一步研究。
蔡宇軒老師表示,現在AI應用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但相對於天上和路上,海洋還有許多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水下的部分,如何讓電腦學習到有智慧,還有許多研究可以做,海洋大學也特別容易取得這些題材,未來學生也會有較多這方面的出路。
李東霖老師則指出,台灣是海島國家,海洋資源相當重要,但目前在人工智慧導入海洋領域發展還很慢,透過這次研究希望能夠讓政府與民眾看見台灣的海洋復育的相關技術發展前景,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在海洋保育的領域,也期望帶動更多資通訊人才投入智慧海洋的技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