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專訪】曾經在中國生產力中心服務長達19年的台灣產業永續發展協會(TISDA)何毅夫理事長認為,遇到事情,不要先想「一定不能怎樣」或「一定是怎樣」的框框,這世上唯一的框框,就是你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框框,所以說,人,不該先被「自以為是」的想像與思維所綁縛,應隨時問自己,「做這件事是否有價值」?
當前,對全球關切的永續發展,尤其是企業界正加緊推動的ESG領域,何毅夫理事長也是持以同樣的心態,他說:「最近,我應台北科技大學進修部之邀,即將於11月12日前往講授『迫在眉睫的ESG零碳戰』,雖是6小時的課程,但是若能吸取正確的觀念、學習可行的方法,就能開啟後續行動的成果,即使零碳戰迫在眉間,我們只要避免走錯路,時間仍然是夠的!」

對在2000年擔任千禧年(Y2K)行政院稽核服務團執行長的何毅夫來說,透過學習才能快速累積經驗,何況在知識經濟時代,他以自己為例指出,「顧問這1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時時學習、天天學習、不斷地學習,就算工作數10年,只要是還在做,每天還是要學習及整理資料」。
為了讓參加的人員可以取得「相輔相成」的學習效果,目前是環球傳承台商學苑公司董事長的何理事長表示,「我即將在台北科技大學進修部,也講授『企業ESG永續風險及ESG推動實務』,就風險來講,其實是蘊藏著很多機會,而如何認清風險所在,並展開ESG計畫與行動,便必須即知即行了」。
長年以來,在顧問生涯中,何毅夫不論服務的對象是集團企業、大型企業,或者是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只要去執行輔導服務,雖然目標不同、作法不同,態度都一樣,就是抱持不斷的「自我學習」,進而找到這個企業或產業的價值,進行輔導。

舉1個例子,何理事長說:「記得將近20年前,曾輔導1家在新竹地區、佔地很廣的木製傢俱企業,老闆是當地仕紳,繼承父業而當上負責人。當時,很多傳統木製品廠商都已搬到對岸大陸,而老闆堅持將企業留在台灣,所以需要我去輔導員工、建立制度、以改善公司產品的品質,我覺得很榮幸,有機會擔任這家公司的品質輔導顧問。有1天到公司,老闆拉著我說,有1家大賣場來拜訪他,提出承租廠地(因為該廠超過6000坪,離市區又不遠)的要求,條件很優厚,比他維持目前工廠的營運還要賺錢。我問他如何決定?老闆笑著說他回絕了,因為廠址承租給大賣場,在他企業內服務的員工都會失業,部份員工在廠內服務已超過30年,所以當下,他決定維持企業運作,以保障員工生計。」
這位老闆當時的思維與作法,給何理事長很大的震撼與感動。日後,他面對每1家企業進行輔導時,都先「心態歸零」,不被舊有的思維綁住,儘量設身處地替這家企業著想,它到底需要什麼?該怎麼幫助他?儘量鼓勵企業追求各種獎項,因為企業在追求獎項時,必須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爭取脫穎而出。若不斷以追求更高獎項做目標,企業就會不斷的改革,以獲得更高的榮譽。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有16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