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本報專訪】身為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護理系陳靜敏特聘教授,不只提升國內護理人才的素質,而且深深關懷護理師的工作環境和福祉,她屢次撰文發表在各大新聞媒體,希望社會大眾瞭解護理人員的貢獻,她說:「1場疫情讓許多人開始注意到護理這一份『辛苦』的工作。雖說護理救死扶傷,本就是一份崇高道德的職業,但長期護理人力不足、工作負荷重、壓力大、低薪、高職業風險、不受尊重,許多護理人選擇直接離開,當然也有真愛護理的同仁留下來透過專業團體共同發聲,代表和保護護理人員的利益,倡議促進安全的執業環境,參與制定健康政策,以及管理個案和健康照護系統,以便為公眾提供最高品質的護理,捍衛全民健康」。
去年疫情嚴重的時候,陳靜敏理事長更是大聲疾呼,「別讓疫情耗盡護理師熱血」,她說:「當許多國家護理師不堪照顧負荷與染疫風險,選擇離開職場時,我們的護理師們卻勇敢承擔,不僅離職率沒有增加,護理科系的招生依舊搶手。只是,疫情至今看不到盡頭,長時疲累的護理師熱血會耗盡、容易犯錯、拯救世人的激情也會逐漸消失,護理的專業與熱忱需要主管機關與社會大眾的尊重與支持」。

過去數年來,我國護理專業團體做了什麼呢?陳理事長表示,「在2018年台灣護理學會即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護理協會共同合作展開為期3年的『Nursing Now』全球性活動,發表了『政府起動、護理躍動、民眾感動』的Taiwan Nursing Now行動,支持此活動的聲明,藉此提升護理師的專業形象與地位,影響決策者,並支持護理師來引領、學習及建構此全球性的活動,進而促進全民健康。」
陳理事長認為,「護理需要國家社會更好的對待」,她很具體的指出,「研究發現,即使完整防護,一線醫護人員確診新冠肺炎的風險,仍至少比一般人高出3倍。因此為嚴格感控,嚴重影響護理師與家人的互動,因為照顧重症患者,多少護理師感嘆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家人就在妳的面前,但卻抱不到也碰不到』」,何況多年來,「護理人員加班、凌晨返家的意外車禍更說明護理輪班工作的高職業傷害風險。因輪班、on call,引起睡眠障礙、生理時鐘混亂、休息時間不足,影響睡眠使得身心受影響、免疫力降低;跟家人、孩子的作息時間不同,難兼顧家庭;私人生活幾乎沒有時間,甚至到擁有時變成一種罪惡。而護理師上小夜班是半夜上班天昏地暗、大夜班下班時又會精神不濟,都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甚至死亡」。
當然,在護理師的堅守崗位,不輕於言退的負責態度下,是值得社會以感恩的心和相對好的酬勞回報她們的,陳靜敏理事長感同身受地說:「護理師非萬能,但沒有護理師卻是萬萬不能!這樣的專業與熱忱,需要主管機關與社會大眾的尊重與支持,畢竟護理工作是一種『職業』,不是『天職』,請回報我們應得的薪資福利與社會地位吧!」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