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青兩世代 結成神隊友

(曾季隆/撰文)

【特稿】在超高齡社會的時代裡,如何獲取「年齡紅利」,而不是解決「老人問題」;同時,將時代的轉變當成機會,而不是帶來生活的壓力。怎樣實現這樣的目標?正考驗著銀青兩世代的智慧!

兩個月前,也就是7月30日,國家兩廳院以「青銀共創」為題,舉辦「2022青銀共創分享會」,進行為期2天的觀察與成果交流,與會者包括國內長期投入青銀共創工作學者與兩廳院青銀共創工作坊講師,現場和線上有將近3百位藝文、長照社福、護理醫療、健康福祉、地方創生等相關領域工作者參與。

國家兩廳院劉怡汝藝術總監表示,「青銀共創計畫」試圖打破年齡界限,透過藝術的力量活化感官與心靈之外,更希望回應與日俱增的世代溝通需求,為跨世代交流建立新的對話媒介,也為表演藝術開啟更多的可能。

劉怡汝強調的重點,直指「世代溝通需求」,當然,銀青兩世代若能有很好的溝通,將能使超高齡社會變成可喜的現象,而不是增加社會的負擔。從銀髮族角度來看,在職場服務屆滿65歲時,他們擁有3大優勢,即人脈、對市場的瞭解,及豐富的社會經驗。反觀年輕族群,同樣的擁有3大不同的優勢,那就是夢想與企圖心、幹勁,及有的是時間(不怕失敗再從頭來)。如果銀青兩世代彼此能溝通,甚至結成神隊友,那麼,要達成「共創新未來」,就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國家兩廳院以「青銀共創」為題,舉辦「2022青銀共創分享會」(圖片係資料檔,取自兩廳院)。

兩世代之間,最大溝通的障礙在哪裡?許華倚4月27日在「康健」發表的「青銀共創與交流是噱頭,也是幸福感提升的開始」文中指出,「生長在不同世代的人,由於生長環境及生活經驗不同,而在思想、態度及行為習慣等各方面發生歧見或衝突,稱為『代溝』。當人類從只要和3個世代交流,轉化成需要和6個世代共處,創造了更多代溝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彼此刺激與成長學習的生命動能」,正是說得很明白。而要消除「代溝」,雖不是1、2天的工夫,但也不是難如登天。

台北畫刊620期(108年9月)有篇報導如下:「透過課程讓各世代的人齊聚一堂,於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發展出共同學習、成長的情誼。『參加過我的導覽課程後,原本不相識的人,最後都會變成朋友。』蔡博淵笑著分享導覽多年的樂趣。『導覽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陌生、安靜,結束後卻像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接著互相約吃飯、喝下午茶。』」由此可見,要有機會打破「陌生感」,在當前開放社會,便很容易發展出情誼。兩世代之間,彼此要多多為對方創造機會。

從認識到結成「神隊友」,當然有不短的路要走。從前,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只要有心想做,正如晏子所說:「我聽說,不斷實踐的人一定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一定可以達到目的。我並沒有比別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經常實踐卻不放棄,經常行進卻不停下的人。你怎麼會趕不上(我)呢?」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