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特稿】看到書名是「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任何在這「淨零排放」的時代,卻抓住「成長不放」的人,相信會感到震撼!尤其作者是出生於史瓦帝尼(舊名史瓦濟蘭),更令人嘖嘖稱奇!此外,想像不到的是,資本社會怎有人倡議「棄成長」呢?即使節能減碳,也不必要放棄成長啊!何況這本書雖和氣候變遷與生態崩壞息息相關,但涉及的議題卻更深、更廣,而且要喚起人類真正的醒悟,因此,可以得知解決包括氣候變遷在內的問題,不能僅止於「淨零排放」。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是這本書的作者,身為經濟人類學家、傅爾布萊特學者及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擔負著強烈的使命感,曾在南非與移工共事多年,撰寫種族隔離後的剝削問題和政治抗爭,出版過3本著作,最新1本是《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The Divide: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
在書中「導言」裡,傑森.希克爾明白的表示,「一旦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成長,就可以更理性地自由思考如何因應我們面對的危機。科學家明確表示,要逆轉生態崩潰和維持全球暖化低於攝氏1.5度,或甚至攝氏2度,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高所得國家得積極減緩『瘋狂的開採』、『生產』和『浪費速度』。減少資源使用可以解除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並給生命網1個機會補洞,減少能源使用則使我們更容易快速轉型到再生能源,在幾年內,而不是幾10年,得在危險的轉折點開始推倒骨牌之前」。

之後,傑森.希克爾指出要實踐「棄成長」的步驟,他說:「第一步是擺脫『所有經濟部門一概必須時時刻刻成長』這個非理性觀念。與其每個部門如無頭蒼蠅一般追求成長,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希望增長哪些部門(譬如:乾淨能源、公共醫療保健、必要服務、再生農業等等,不一而足),以及哪些部門需要徹底放棄成長(譬如:化石燃料、私人飛機、武器和休旅車等)。我們也可以縮小經濟體當中純粹設計來極大化利潤,而不是滿足人類需求的部分,譬如:計畫性報廢(即刻意把產品製造成用1段短時間後就故障),或意在操縱我們情緒,使我們感覺自己有所欠缺的廣告策略」。
對於「經濟成長」的迷思,傑森.希克爾指出,「成長有個特點,它聽起來如此美好,它也是一個強大的隱喻,深植在我們對自然過程的認知中:孩子成長、作物成長……所以經濟也應該成長。但這個框架使用了1個錯誤的類比,自然成長過程總有盡頭。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長,但不是長到275公分高,我們當然不希望他們沿著1條無止境的指數曲線成長下去;相反的,我們希望他們長到1個成熟點,然後維持健康的平衡狀態。我們希望作物成長,但只長到成熟為止,到了那一點便收割它們和重新栽種。這是生命世界的成長方式」。
總之,成長也是有界限的,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應趨於平穩,如同生命的成長模式,傑森.希克爾認為,「棄成長—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是1個與生態緊密結合,解決多面向危機的辦法。」為了實踐「棄成長」原則,他提出下列5步驟:一、終止計畫性報廢;二、減少廣告(筆者創辦的「台北內科週報」從16年前創刊起,就不收刊廣告,只有報頭旁有個小廣告屬贈送性質;繼之的「富貴有道週報」,亦然);三、從所有權轉移到使用權;四、終止食物浪費;五、縮小生態破壞性產業。當然,這些策略僅是舉例性的,其實觀念上必須改方向,而不是換目標。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