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互助與回報

(張廣博/撰文)

過去的數10年來,我領悟出「敬業樂群」的生活之道,便是感於人和人相處必須每個人能夠抱著「敬業」的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秉持「樂群」的態度,和其他人和睦相處,才能得到他人的互助與回報。

社會既然是依賴互助合作才能運轉,而不是「你爭我奪」,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呢?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施比受更有福」。如果希望他人的協助,便要先幫人家。有句話說:「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當我們幫助別人時,不用放在心上。日積月累之後,它自然就會「生出福運來」。

機會在發現之前,是不知道它存在什麼地方,即使發現了的時候,也常常不能確定是不是機會。每個人依存在社會裡,便要懂得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同時也運用社會資源。這樣的結果,表現好的人又懂得運用社會資源,便成為「人間之龍」,可以左右逢源。如果只是表現好卻沒有運用社會資源,一定不如前者,而表現不好的人相對的他的社會資源也比較少。

▲良機企業張廣博董事長(中)受邀講述「幸福企業經營心法」,正接受電視台的訪問;左為台灣圓緣慈善推廣協會李玉嬋理事長(照片係台灣圓緣慈善推廣協會提供)。

有些人常說眼見為憑,看不見的不能信、不算數,其實人類生存的空間,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多更多。在科技未發達前,人並不知道在這宇宙天地之間,充滿著看不見的不知名生物和微生物,是與人的生活如影隨形、息息相關、共生共存著。以機會來說,很多時候都是隱藏在我們身邊,卻沒有人發現它。要知道,看不見時其實它是存在的。從事務的多種面向,我們只要用心觀察和去瞭解,更進一步如果能夠統合起來,常常就可發現一般人所視而不見的地方。這些地又很可能隱藏著不少機會。

我們這裡講的「社會資源」,就包括前面所說的「人和」與「地利」。為什麼得不到發展機會的人,總是覺得人家虧待他?他反而不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正如從前胡適之博士講的「種種從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沒有經過耕耘的過程,又如何會有好的收成呢?肯用心付出的人,他得到別人引薦的機會,一定比一般人多得多。

在這社會的大學堂中,沒有學歷的高低,只有做人認真不認真。是不是勤於幫助別人?是不是肯用心學習?才是決定1個人成長的機會,是不是比另1個人多。這是很公平的!我認為,找機會還不如讓機會來找我們。

(作者係良機企業集團董事長,在職場耕耘已1甲子了,始終樂在工作)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