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職場適應力

(曾季隆/撰文)

【特稿】做事能力重要,還是做人能力重要?其實這兩者的重要性對置身於職場的人來說,遠遜於職場適應力。表面上,3者之間都有關係,必須相輔相成才可辦好事情,都是職場生產力不可缺乏的。事實上呢?適應力和做人、做事無關,它是人與工作環境的關係。

聯發科技蔡明介董事長便曾說過:「不要規劃,只要adaptive(適應)!」身處充滿變化的高科技環境,他認為,只要對新科技充滿好奇,擁有適應力,永保彈性,就是人才。只有自己能夠面對工作環境而游刃有餘,就是具有良好的適應力。這不只是「知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要能確實「做到」,也不只是做人、做事的問題,還要能夠面對自己。有的人在人前面面俱到,可是在人後卻無法處之泰然。整天在職場都是戴著假面具,又如何談得到適應力呢?

若再進一步研究的話,處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會不會害怕改變?有個媒體人曾經打趣地自嘲,新聞工作者根本不用做任何生涯規劃,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而變化又趕不上1通電話。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面對工作中的各種狀況,很多人都已經養成習慣性的應對模式,一旦碰上劇烈變化,就可能因為應變不及,而引發身心失衡。

雖然適應力是透過學習力來增強,但是據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員工心理諮商輔導人員認證班林萃芬資深講師指出,相信很多人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都有過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只要反應稍微慢一點,就會被貼上「機械白痴」、「電腦白痴」的標籤。自信心薄弱的人,在被罵過幾次之後,就真的覺得自己很笨,乾脆放棄學習。

林萃芬表示,說起來冤枉,大部分的人之所以學不會新東西,原因多半不是資質魯鈍,而是老師的教法不對。因此,與其放棄學習,不如放棄教練。從她個人的學習經驗中,歸納出1個好教練,至少必須具備下面3個「美德」:

第1個美德是,要瞭解「學習心理」。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一般兒童在學習畫圖時,都是先學會畫圓形,然後才會畫方形;在學習新事物時,都是先學會具體的事物,而後才能學會抽象的觀念。所以,倘若教你的人,只會講「專有名詞」,而不會用「具體事物」講解,就表示他的教法有問題。

第2個美德是,要擁有高超的耐心。1個好的教練,必須能夠1個步驟、1個步驟慢慢地解釋清楚,而不會跳躍式的說明,並且,就算你聽不懂,他也會1遍又1遍地講解給你聽,不會面露不悅之色。

第3個美德是,給學生「犯錯的機會」。好的教練不會你一操作錯誤,他便急著拿1根棍子敲你的頭,再狠狠地罵1聲「白痴」、「笨蛋」。好教練會給學生犯錯的機會,讓你從錯誤中學習。

若找不到上述3大美德兼備的好教練,怎麼辦呢?還有自己啊!本來自己在學習過程就可善用「學習心理」來學習,先學會具體的事物,而後才能學會抽象的觀念。同時,要給自己時間,必須1招1式的練,不能想一步登天。最後,不怕犯錯,只要懂得「不二過」就行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