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照/撰文)
最近,一時間都是「元宇宙」的新聞,讓人很容易誤以為它在未來將能取代「真原宇宙」(Genuine universe),其實數位科技帶來的虛擬生活,將會是科技影響人類生活形態過程的1種趨勢,就像AI機器人,不過是人類設計出來的產物。
這使筆者想到,個人曾於民國57年獲得聯合國獎學金,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隨國際系統性設計方法創始人Dr. Bruce Archer教授,研習系統性產品設計方法,迄今已逾半世紀。而數10年投入產、學的經歷,更讓個人對「設計」有異於一般的體會。再加上過去20多年和大陸設計學先進密切交流,在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影響。經如此長時期的「學」、「做」、「教」,以及反覆的「學」、「做」、「教」,最後總其成而有「易設計」的整體思想。

根本上,「易設計」的源頭,就是將「易經」宇宙萬物恆變的原理,及將其變易中不易的法則,以簡易與易從的方式,應用於實際思考上,並融入設計的頭腦中。
溯自遠古時代,人類為什麼能夠創造器物,便是人類有學習能力。最早,來自於生活環境的接觸,所謂「人法地」,為了滿足生活上的需求,開始設計器物。俯察地之後,繼而,仰觀天,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置身的小小地方。於是,視野開闊了,追求的境界便變得不同了。

再進一步言之,筆者投入「易設計」研究發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並不是僅指「大自然」,而是「自自然然」,也就是「道」的本體;設計,也只不過是將器物從「無」之中顯現出來罷。
對「易」的描述,最根本的是,「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直至推演天地萬物」,而「易」的精神,則在於「簡易、不易、變易」。任何事情若能守著「簡易」,那麼它一定是最好的設計了。人類就是喜歡「變易」,卻不瞭解「不易」,結果愈變愈複雜,也愈變離初始的需求愈遠。唯有在變易之前,找出「不易」的元素,僅變其該變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正如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做到「變中有不變,不變中要有變」,何況宇宙中「恆變」,如果不明道理,最後會變出大問題!

若依照「易經」的思想為設計的理念,凡事應向「簡易」求,如何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用起來比複雜的東西好用,這就需要發揮設計者的智能。當然,簡易不是簡單而已,除了必須簡單之外,還要好用才行!「易設計」簡單的說,便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本文作者係華冑設計企業公司創辦人,現為台北科技大學跨學院創新設計思維課程教授、長庚大學設計研究所客座教授,逾半世紀來,始終為創新設計付出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