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特稿】世界上有什麼比錢還重要,是生命;有錢,卻不能買到命。比生命還重要的是什麼?是「快樂」。如果活在痛苦中,生命又有何用呢?人活著,就在於追求快樂。
哈佛最受歡迎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教授,曾經出了1本書「更快樂」,他在哈佛開的「快樂學」,3年後便由6個人選修直線增加到多達855人,甚至後來每學期選修人數超過1400人,是哈佛學生總數的1/4,數以千計的哈佛學生證實,只要用對方法,不論你是只想未來的拚命三郎、永遠活在過去的虛無主義者,還是只在乎眼前的享樂主義者,都可以透過該書的引導,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快樂指數。
這位深受歡迎的教授,係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他在哈佛開設的「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1與第3名。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可見大家對它的倚重。
快樂,可以從學習而獲得嗎?事實上,塔爾.班夏哈講授的如何更幸福、快樂的方法如下:一、學會成功前,先學會失敗;二、慢慢減少該做的事,多換一點時間做想做的事;三、善用眼前的快樂資源,讓快樂良性循環。這3個要點,看起並非太難,不過難在如何實踐以獲取快樂。
塔爾.班夏哈教授在「更快樂」的前言指出,「100多年前,詹姆斯(William James)為美國心理學奠定了根基,我始終奉行他的理論,一再提醒自己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從經驗中尋求真理的現金價值(cash-value)』。我為學生尋找的現金價值,不是存在於有形貨幣或時下常見的成就和榮譽中,而是蘊藏在我所謂的終極貨幣裡。終極貨幣即是所有目標最後抵達的終點:快樂。」
要獲取這個「終極貨幣」,「修這門課的學生不僅要探討『快樂生活』理論,還必須在閱讀學術論文和學習相關研究之餘應用所學。他們努力克服恐懼,省察個人長處,撰寫書面報告,為每個星期和未來10年立下雄心萬丈的目標,並且勇於冒險地尋找自己的伸展圈(stretch zone),也就是介於舒適圈(comfort zone)和恐慌圈(panic zone)之間的安全中介區。」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己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