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書和友之間的關係,有3個不同的境界,剛開始以書為友,繼而以書會友,最後以友為書。在以書為友的階段,愛書人要看好的書,就如交友要謹慎。然後,以書會友,找到真心待書的朋友。和看好書的人交朋友,便如孔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這樣的友人雖有如好書一般,但他的見識與視野卻更勝於書。
美國奧克蘭大學芭芭拉‧歐克莉(Barbara Oakley)從大腦的運作中解密,打破一般人認為「增強專注力」的想法,她表示,學習要鬆緊交錯,才會有更多的啟發。
全球最大、一流大學免費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最受歡迎的1門課,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主題在解開大腦學習的祕密,上課的人除了老師、學生、專家,還有一般家長。講者就是芭芭拉‧歐克莉!而她能拿到工程博士學位,數理能力可想而知一定很強,但這門課之所以具說服力、吸引家長,是因為她從小學至高中其實數理極差,數學讓她痛恨不已,因此專攻語文,大學念的是斯拉夫語文系,現在卻成了腦神經專家,不禁令人好奇,是什麼改變了她?
據彭漣漪所撰的「奧克蘭大學教授歐克莉:持續專注的學習效果反倒差」1文指出,「大腦如何學習?聽完她用神經科學中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專注模式(focus mode)、發散模式(diffuse mode)、神經元(neuron)…等專業研究用詞解釋大腦奧祕後,得到的結論簡單到不行,也是為什麼這堂課如此有啟發性而受歡迎的原因。最核心的道理,是學習要鬆緊交替,在專注及發散兩種模式間切換,持續專注的學習,效果反而不好。在你放鬆時刻,之前你專注學習的內容,大腦其實會繼續處理。」。
同樣的,看書也要「鬆緊交替」,運用「歐克莉推薦用番茄工作法自我管理。她強調她是西方人,可能只能專注1件事15分鐘,東方人專注力較好,或許可以花25分鐘,但重點必須要在專注及發散兩種模式轉換。」
「我是一般人,如果我可以瞭解,一般人也能理解,」歐克莉強調,有學者研究科學上的大突破通常是如何發生的,得到的結論是主要有兩種方式,1個是尚未深入特定學科領域的年輕人,另外則是其他專業背景訓練出來的人,他們多半能從全新角度看事情。
若要看書看出名堂,單憑1個人是沒辦法如願的,最好是「攜手偕行」。儘管浩瀚書海,可是集眾人之力,也能「以無涯濟有涯」,況且生活於網路時代,想廣結書友更是聯繫方便,只須「一指神功」即可「無遠弗屆」。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