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人物專訪】當前,ESG已成趨勢,它是3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S,social)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等3個構面。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於2004年首次提出ESG的概念,視為評估1家企業經營的指標。顯然可見的,ESG不同傳統追求企業股東利益極大化為目的。它強調企業以服務於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導向,今後主要利益相關者,將包括客戶、供應商、員工、股東、社區及環境。尤其重要的觀點:企業目的是創造長期價值,不以犧牲其他利害關係者來獲取利潤。
在內外經營環境受到疫情衝擊的今天,具備勞資顧問專業資格的易德福國際公司總經理詹家和博士,不久之前,在「企業褓母」線上講座以「從學生實習合作談企業策略性人才招募」為題,講授實務運作的方法,之後,他更提出「ESG永續善循環」的策略實踐方案,希望能夠協助企業界「化危為機」,從而躍登浪尖上迎風破浪成長!
如何導向「ESG永續善循環」,詹家和總經理說:「企業在執行ESG時往往顧此失彼,偏重某一構面。有報導指出拚ESG卻只重EG,顯見已有媒體注意到此1現象。舉例來說,某私校配合教育部節能減碳運動,除了更新電源管理系統,為了減少冷氣耗電量,將教室和老師研究室溫度設定在26度C,並請總務處協助宣導節能減碳觀念。經過一陣子的推行,學校除了省下1筆可觀的電費,並獲得地方政府表揚,成為節能減碳績優學校。就節能減碳績效而言,成果令人滿意。」

推動節能減碳,是不是能夠「永續」呢?詹總經理接著表示,「在上述案例推動過程中,一直有些雜音出現,學校教室原本是裝有冷氣控制設備,學生需要繳費才能使用冷氣,每度電收取的費用高於台電每度電電價,收取的費用主要用於繳交電費和冷氣設備維修。然而,就有學生在網路上不滿發言,我繳了錢,吹不涼的冷氣,錢都不知道用去哪了,反而使學校形象受損,後來學校進一步針對每間教室通風情況進行溫度設定,情況才得以解決。」由此可見,一定要同時兼顧並籌,才能使事情做得圓滿,這就非結合專業的服務不可!
最後,詹家和總經理指出,「這就是偏重環境保護面、維持公司治理面,卻忽略社會面所造成的,尤其企業規劃ESG時,建議採用設計思考方式,發揮創意精神,不可單獨偏重某一方面,應使3者兼具達成平衡,形成3者正向善循環,對於企業追尋永續發展將有莫大助益。」
(本文作者係廣博勵進會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已逾15年,更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