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台灣成功學苑陳怜伶創辦人,以她服務中小企業35年的經驗,從專業到擁有跨領域的歷練,對職場上,尤其商場上充滿著「拓展人脈」深有所感之外,她更獨有所見,本學習平台徵得她的同意,獨家在網路刊出她的宏論如下:
坊間,常常我們跟朋友在聊天時,都會遇到下面的場景A:你們怎麼認識的呢?看你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挺信任的?B:當初就因為是生意往來的關係,時間久了,就自然變成無所不談的朋友了。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定律。此外,又有另外1個場景:A:你們不是很要好的朋友嗎?怎麼他欠你錢又潛逃了呢?B:不就是因為熟識久了,才會讓他欠了這麼多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是朋友惹的禍!到底這出了什麼問題?究竟要結交哪1種才是可靠的朋友?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很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有1套道德標準,而不只是遵循所屬團體的價值觀而已。亞里斯多德認為世界上有兩種最重要的美德:知識上的美德和道德上的美德。知識上的美德是透過承襲及教育而來,道德上的美德來自於仿效自己最尊敬的人,通常會是自己的父母或是師長。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最崇高的美德是知性的思考。
許多人都知道,通常在一生當中只與5個人走得最近,且互動的時間也最久。人生的列車上,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想一想,誰是你圈子中的這5個人?然而我們必須知道,身邊朋友的出色與我們自身才能跟努力同等重要。何況常常我們透過觀察朋友背後結交的朋友來瞭解朋友。
如果想學習,你要盡量選擇跟隨頂尖的人士學習。因為你跟什麼人接觸,想法就會跟他接近,所以一定要仔細地選擇你所接觸的對象,也因為這會讓你免於誤交損友。想想看,假如你跟1個花了30年才成功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學習他的經驗教訓,自己是不是相當於有了將近30年的經驗?
過去的人強調人際關系,每天窮於應付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換來實質的效益相當有限,甚至得不償失,因為應酬耗費太多資源又傷身。在新時代裏運用「三合一新工具」,建構朋友之間在多元平臺上互相學習、互相幫忙的情誼,將人際關係升級為人際網絡,堪稱為世界一大創舉!
總之,我們不需要交幾百個朋友,只要少數幾個人的連結就夠了,因為透過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力量是很驚人的,而且自己建造出來的人際網路,沒有人可以偷走。而所有讓人希望結交的朋友,他們有1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永不放棄!他們總是面對生活樂觀進取,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