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自從巴黎氣候協定於2015年12月12日通過的那1刻開始,環保再也不只是環保,而衍生成為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新時代。在台灣,雖為大陸所阻未能直接參與,但仍然承擔起責任,願意為世界的美好未來盡全份心力。這是不必任何國家許可的。尤其近年來,對「淨零排放」的目標已傾全力要達成。而不論是個人或是企業,以至於任何公民營機構,都視大善莫如「淨零排放」,這場盛舉如何一步步走向永續發展目標,就在於領導和激勵策略的實施。
30幾年前,行政院正式設立環境保護署之始,便由簡又新博士出任署長,也開啟了他終身不變的志業。14年前,他更膺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之職,且帶領著年輕人組成的團隊,在疫情發生前,1年可以舉辦超過200場的各種促進活動。令人敬服的是,他個人行動能力之快,連比他年輕的人都跟不上。不只身兼中廣「當地球發燒時」廣播節目主持人,而且為新聞媒體寫專欄、時評,又到各級學校和企業講演,同時還出國參加各類永續發展會議。
前此不久,他更出任召集人,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與國內20多家企業(總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4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台灣近兩成)籌設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呼應聯合國及國際2030/50減碳與淨零目標,推動「淨零排放倡議」,今將協助推動相關政策,協力公私部門及NGO構建溝通平台,共同邁向我國淨零排放願景。
在「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成立時,簡又新召集人表示,世界在重塑過程中,包括綠能發展、能效提升、循環經濟、電動車等都需要龐大經費,因此金融業除了本身營運要做到淨零排放外,其實也在邁向零碳排過程裡擁有最大的關鍵力量。他並提及數個認知,包括:氣候變遷已成為氣候緊急狀態、氣候轉型風險攸關國家未來發展、長期的承諾與行動、伙伴關係加強轉型、重要的科技與商業模式尚未到位等,期盼未來與政府共同努力、邁向淨零永續未來。
地球,是所有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地球,包括你我他都有責任追求淨零排放目標,讓地球恢復活力,也讓每個人都生活在永續發展的環境中。最近幾10年來,談永續是兼及社會環境,而不只是生態環境。簡又新說:「面對巴黎協定1.5~2°C升溫限制,各國政府紛紛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全球主要大國和經濟體已然啟動零碳轉型競賽,世界進入碳中和時代。」

回憶,本來都是甜美的居多,但對簡又新博士而言卻常常要「動心忍性」,照他在2015年寫的文章透露如下:「台灣INDC照行政院公告,2030年如果一切如常,台灣減碳要減50%,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再減20%,會讓很多台灣大企業很緊張,因為很多人不知道20%的碳排放減量影響有多大。舉例來說,如果以1年來看,1年有2.4個月的時間將不可以用電用水,發電廠也不能用煤、用天然氣、用石油,如果一下子施行根本無法過活,但如果從2015年逐步實施到2030年才真正完成,給民眾15年的時間去調整,一般家庭已經很辛苦去調適,對於企業界會更艱難,將會影響整個台灣企業結構的變化。耗能產業、汙染產業,未來生存更加不易,未來的產業也將朝低排碳量目標運作,所以可以說是『新的工業革命』。」
如今,國內20多家重量級企業,已率先和簡又新博士一起站出來承擔,將協助推動相關政策,協力公私部門及NGO構建溝通平台,共同邁向我國淨零排放願景。此刻距離2030年,也只剩下9年而已。唯有加緊腳步,劍及履及實行,才可望有個滿意的成果。
簡又新召集人表示,「主要的癥結與關鍵還是在教育。唯有透過不斷學習,暸解國際發展趨勢,才能改變各階層人士的認知。就如我們在推動企業永續研訓工作,針對企業主或CEO、永續長層級的CSO、實際執行相關事務人員,以及社會大眾與學研生等全面進行講授與培訓。如此以『佈道』的精神與方式推動,才能改變人的行為、設計轉型政策,創造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希望能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以及讓人類文明得以永續發展。」
多年來,簡又新帶領的子弟兵,早已成了永續發展的生力軍,他將如何領軍打1場美好的戰?他充滿信心地說:「今後推動的方式與策略,主要聚焦4個面向。首先持續強化永續教育,尋找志同道合人士,結合各領域志工及專業人士共同投入,因為我們基金會的人力相當有限,只有引領社會大眾的廣大力量,才可能有如今天些許的成果。第2是構建平台,促進公私對話與協力,並協助各方利害關係人的結合與經驗交換。第3則是邀集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出版專書,透過強化知能與轉實力,進行全民教育、轉化永續思維。最後,必須不斷推出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相關倡議,進而達成社會共識及擴大共同參與的影響力。」(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