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交三個朋友

(曾季隆/撰文)

人人都需要朋友,而且每個人也都有知心的朋友,可是有些人總能從朋友那裡獲得關愛,有些人雖然交遊滿天下,卻難以得到真正的友誼。這問題其實關係到他個人的因素,遠甚於他的朋友。因為我們是怎樣的人,往往也決定交到怎樣的友人。

有名的「鄧巴數字」,係牛津大學人類學家暨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1990年代,透過自創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以量化角度觀察友誼,他發現,「靈長類腦容量」與「平均社會團體大小」之間的相關性。

後來,鄧巴總結研究的成果,他認為,「人類的社會集團是層層構成的,就像洋蔥一樣,每1層彼此之間都有非常特定的關係。根據他的假設,我們每1層友誼深度能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所以1個人會有1~2個特別的朋友(有可能是伴侶);5個親密的朋友;15個最好的朋友;50個好朋友;150個『泛泛之交』;500個『認識的人』。我們的人際關係形成了同心圓,圓圈越大就表示親密度越低。粗略來說,從內圈每往外移1圈,人數會乘以3;5×3=15,15×3=45(4捨5入為50),50×3=150,150×3=450(4捨5入為500)」。

事實上,每個人1輩子只要交3個朋友,這3個朋友也同樣交3個朋友,只要不斷的往外擴散結果,必然會形成圈圈相連、環環相扣,使得社會網絡轉而成為人際網絡。當然,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前都在1個很大的社會網絡中,但不一定能形成自己的「人際網絡」。就如同「鄧巴數字」的推論,每個人通常是連結150個人,甚至連點頭之交都在內(你不一定知道他的姓名的人都包括在內)也只不過是500人,可是他的生活便能夠過得很豐富了。

您想交的3個朋友,很可能決定您的生活是不是過得好,萬一交錯朋友,那影響之大就是難以想像的事。這3位朋友是如何選出來的?1位是關心您,而且肯提攜您的人。另1位則是值得您向他學習,而且他也肯指導的人。至於第3位,是您想幫他忙的人。人人只要交這3位朋友,然後大家都串連起來,以3的指數式成長,很快形成1個有力量的「人際網絡」,不只互相學習,並且相互幫助。最難的是,必須有很好連結工具,單靠網際網路是無法實現,更要仰仗實體的媒體來布建才能達成我們的目的。有興趣的朋友,很歡迎從自己做起!請與筆者聯繫,電話:0952-836186;email:cowell.tw@gmail.com,或直接在本文下方的迴響欄回應皆可。(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