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世事紛擾不堪,應該撥亂反正,首先,靜下來思考自己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從「知」到「行」的這條路,又如何才能走得通?
昔日,若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陽明先生回答說:「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可見「事上磨練」,對每個人是何其重要啊!
王守仁(1472-1528),世稱陽明先生,他發展出「心學」,更身體力行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的3不朽,也大幅改變傳統儒家思想的面貌,既重視思維的深度,同時也講求經世致用之道。
今天,我們處於眾說紛紜的環境中,如何明辨是非?想想看,如果陽明先生也一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會怎樣面對呢?他講述的「心學」精髓,即在於「致良知」,而「致良知」則在於「事上磨練」,亦即由實踐中來印證。以他兩次會試未中為例,朋友為他惋惜,他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這正是「事上磨練」的功夫!任何失敗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怎樣接受失敗的影響。
陽明先生認為,「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而若要做到這樣的處事態度,就必須心有所歸屬;心定自然意強,面對紛紛擾擾便不至於憤怒或憂惶失措。
如何在每件事接受磨練?根據「傳習錄」記述,陽明先生的弟子陸澄有天收到1封家書,「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換言之,遇到事情正是磨練「心性」的時候,也是印證平日所學、所思的時候。如果對每件事都能正向以待,經不斷磨練,心志必然堅強無比,又怎會不知所措呢?
以當前的情況來說,紛亂的不是外界的言論,而是自己的心沒有歸屬。何以心沒有歸屬?全在不能體悟「知」與「行」的關係。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道理,便在於:「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知與行根本是同1回事,一切思想均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且從具體實踐後才稱得上「知」。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