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專訪/撰文)
【人物專訪】中華文化歷久而彌新,萬里奔騰,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再創新境界,自是為大陸與台灣設計界精英所關切,尤其逾半世紀以來,民國51年畢業於台大機械系,民國57年獲得聯合國獎學金,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隨國際系統性設計方法創始人Dr. Bruce Archer教授,研習系統性產品設計方法的梁又照教授,更於近20多年來,與大陸設計界精英深切交流與切磋,期許能共同致力於21世紀再創中華文化的新境界。
現年82歲的他懷抱傳承的心志,目前猶在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也是台北科技大學跨學院創新設計思維課程的教授,不只做不厭、學不倦,更是不斷追求創新設計的最高理念和境界。
茲值「台北內科週報」創刊15週年,對梁又照教授進行1系列的專訪,除了再度向他致敬之外,也作為本報對內科園區的1份獻禮。此次,也是系列專訪的最後1篇,梁教授就「設計」的高層思維表示他的看法。他認為,「任何產品設計離不開3大主軸:工程與科技、市場與管理、以人的生活需求為導向。」其實,這3大主軸便是文化的內涵。

2015年11月,在第20屆「世界華人設計論壇」開幕典禮中,梁又照教授以大會發起人身份(台方代表)發表專文。此論壇起源於1995年,係每兩年舉辦的「海峽兩岸工業設計研討會」,並於2003年形成共識擴大為「世界華人工業設計論壇」,其目的在於促進兩岸與全球華人之間的工業設計教育、學術及實踐經驗交流,共同營造華人世界的設計創新體系。1995年至2013年,分別在廈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葉大學、廣州美術學院、長庚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朝陽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梵大學舉辦;2015年則由湖南大學承辦。後續,並於2017年由明志科技大學接辦,而2019年因疫情暫停…。
梁又照教授在上述論壇中發表的專文指出,「中華民族5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正蘊藏著以『仁』為本,『天地人』合一,與地球共處的現代設計理念—綠色設計與社會設計。同時,中華文化根源是5經為首的『易學』所示,地球與世上事物都在『易變』中,尤其是影響設計的社會生活型熊、經濟、科技等宏觀因素,以人為本的『因變應變』,正是西方近來強調Change by Design的自然法則!」
在梁教授的心目中,「任何創新設計都是跨領域的」,他推崇「看到問題——不同專業人合作——解決問題」的合作模式。再進一步的,2016工業設計與品牌論壇演講時,他分析著說:「產品開發協同和互聯,是西方200多年工業革命到現在一步步演進的成果。很遺憾,台灣和大陸一下子把西方的科技產品拿來生產,沒機會瞭解這些產品背後的價值,是需要一步步根據科技發展演變來。而矽谷和西方由於對產品開發是一步步探索過來的,所以對跨領域合作很瞭解。但是我們沒機會用進化的方式來學習這套思維方法,而它也不是一學就會」。這發展過程的差異,導至始終無法突破瓶頸,善用豐厚的文化底蘊來創新設計。

近20多年與大陸產學交流中,他曾指出,大陸和台灣的工業設計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的關鍵節點;他更認為,大陸和台灣的工業設計有很大的相似性,「以前我們有技術做得出既便宜又好的東西,但是現在便宜已經不再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力,將來我們所需要的是創新設計的模式,這個過程裡面是包括知識經濟、體驗經濟及服務經濟」。
講到「創新設計」,梁又照教授表示,「以使用者體驗導向來設計的話,要以服務人類的需求產品的目的,1個產品從開始使用到使用完為止,整個過程裡面應從服務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未來應該從近的產品到遠的服務合起來創新。而21世紀是服務經濟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是從屬於整個服務系統,所有服務系統都需要跟人互動,產生完整的服務體驗。以Apple手機產生的利益分配為例,大陸、台灣與蘋果公司賺取利潤的巨大差異,就是以人為導向的創新價值跟以製造為導向的差別。」如何發揮華人的所長,再加上擁有深厚的文化力量,只要能夠改變思維,他期許,中華文化再創新境界的日子已不會太遠了。
(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