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本文著作權屬廣博勵進會有限公司所有、請勿剽竊)
回想2005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管理學教授金偉燦(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兩人出版了《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他們以30幾個產業實例,探討資本市場長期以壓低成本競爭,造成惡性循環的弊病,並提出拋開成本的思維,打造全新商品價值、搶進未開發新市場的藍海經營策略,一時風起雲湧,對企業界產生很大的啟發作用,迄今仍然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新創企業的初始時期,本來就很微弱,如何站定橋頭堡?全靠創新市場價值,而不是仗著本身的競爭力。若能運用藍海策略,可以給自己「異軍突起」的機會,否則存活率將面對強大的考驗。可是,「藍海市場」何在?豈是那樣容易在藍海創業的嗎?如果容易,又為什麼大家在紅海苦苦掙扎呢?
對於新創企業,即使它是「一人公司」,要開發藍海市場也可以由使用者那端去發掘,而不是供應端。什麼產品或怎樣的服務,是市場尚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
創辦台達集團的鄭崇華名譽董事長曾說:「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崗位上,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而且專注踏實地去做,社會就會愈來愈好,每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創造社會價值的信念,就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需求;專注踏實地去做,就可以找到藍海市場。培養許多創業之士的黃俊堯教授,在「創業基因啟動碼」書中有篇導讀之作,最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在創業者(entrepreneur)身上,可以清楚看見兩種並不互斥,但未必共存的強烈動機。其1,是想巨幅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利己);其2,是想讓這個社會發生自己想看到的顯著改變(利他)。現代意義的創業者動機光譜,以上述兩種動機為兩個端點,涵蓋各種可能。」利他,其實才是利己最短的途徑。
怎樣踏出創業的第一步?第一步如果你希望只是1小步時,那麼,請你先寫下你的構想。創業構想,至少包括為什麼和做什麼?為什麼的部分,包括動機與目的;做什麼則和為什麼息息相關。例如,廣博勵進會公司是曾季隆執行長創辦的第2家「一人公司」(他的第1家一人公司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目前經營兩家報紙),在創設它之前,他寫下「為什麼」和「做什麼」。取名「廣博勵進會」,也說明他的抱負,創設這家公司的動機與目的,在於實現「廣」結善緣、「博」大精深;做什麼才能實現呢?就在於鼓「勵」創業者不斷求「進」步,並聚「會」起來實踐。
寫出構想之時,仍算不上踏出第一步。這時,還停留在「想」的階段,必須先弄清楚自己要和誰(who)、何時(when)、市場在那裡(where),及如何(how)與資金來源(how much)。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決定創業的第一步將是大步還是小步。廣博勵進會創設之前,由於曾執行長已有經營「一人公司」的18年經驗,所以他幾乎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連辦理公司登記都不必假他人之手。事實上,今日創業已是很簡單的事,遠比就業還能實現自己「利己利人」的夢想。
如果是「一人創業」,那麼創業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單純,只要自己1個人便可以了,不必找股東,也不必找資金,先做「無本生意」吧!為什麼在今天如此狀況下,仍可以「無障礙創業」,也就是不必要準備資金和人手就能「一人創業」呢?日本曾協助10000人創業的新井一說:「只要把自己的『興趣』和『強項』拿來經營就可以了。創業和個性適不適合無關,也不需要所謂的創業家精神。」他這樣的觀念,正好和曾執行長的想法不謀而合。(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