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工作室,讓1個人做自己最擅長也是最喜歡做的工作,是很好的創業模式,不只能夠發揮所長,而且可以很容易就開設,又不必浪費時間在管理上。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它沒辦法擴展組織規模,最多也只能同業相支援或異業互補而已。在經營策略上,就難以施展開來。
以頗具盛名的「竹圍工作室」為例,在台北捷運尚未通過淡水的1995年,蕭麗虹創辦人便與她的藝術家好友利用坐落於竹圍、800坪的雞寮空間,打造了全台首座藝術替代空間,並於此提供展覽,也提供國內外藝術家駐村的機會。如今雖已邁入26週年,去年卻遇上疫情,加上今年淡水道路施工在即,多重因素之下,使蕭創辦人考慮了「空間」的意義,並已於去年便發出聲明稿,宣布它將於2021年12月熄燈。
當前的疫情影響,更使得工作室新的考驗,既是危機,卻也是很好的轉變機會。廣博勵進會曾季隆執行長表示,「一人公司和工作室很相近,都是由1個人兼具老闆與員工兩種身份,做的工作也都一樣是『自己最擅長和喜歡做的工作』,所不同的是,一人公司的型態,可以結合企業內外的人才,來實現自己創業的目的,尤其它是法人,在永續經營上更具優勢」。對有心化「危」為機的工作室來說,現在就是最好的轉機!
5月15日,曾執行長接受「良機文化基金會」之邀,揭露「一人公司的組織與發展」策略,面授「銀青共享創業實習營」成員,如何創辦事業,並繼良機集團張廣博董事長於4月17日講授「敬業樂群-職場安身立命之道」之後,傳承他近18年來的沒錢、沒人經營兩報的心得。
曾執行長指出,追本溯源可以得知無論企業體規模多大,總是由1人而起,其後的經營也是以個人為單位,再統合多人為1部門、統合產、銷、人、發、財5個部門為1家公司,那麼,從企業組織的創新模式著手,改變組織結構之後,豈不是可以突破當前企業的瓶頸嗎?
創業之初,任何事業都是由1人而起,他心之所嚮,有了1個好點子,並找到1位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開始,然後找錢、找人來實現這個夢想。同樣的,據曾執行長揭露,「一人公司」的起步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他不是找另外志同道合的人,也非想辦法找人、找錢,而是先審慎考量要實現夢想,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是做什麼?例如是研發工作,那麼他應先將產品或服務系統,靠自己的能力研發出來,更做出原型。
做出原型之後,他首先要找的人有4家「一人公司」,而不是4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1人=1家公司(連結其他4家一人公司),所以透過連結,每家「一人公司」的組織至少有5家「一人公司」組合而成。
任何「一人公司」,都是從1個人=1個人到1個人=1家公司(當他具備原創產品或服務),然後再形成1+1+1+1+1(主導公司)=1(「一人公司」根本組織)。換言之,「一人公司」的根本組織為等號左邊第1個1(即主導公司),連結了其他4家「一人公司」來承擔產銷人發財之中扣除自己專長的4部分工作。
一旦組合完成之後,除非主導公司不滿意他的協作公司,否則大家協同一致「各盡所能」開發市場,並共享市場獲利(由主導公司做很好的分配),以達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這個公式的運作不是僵硬的,反而是靈活多變化,可以適應工作室轉型的發展於必要時作任何調整。而廣博勵進會目前承辦「良機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銀青共享創業實習營」,完全免費協助工作室轉型計畫,欲知其詳,歡迎和曾執行長聯繫(email:cowell.tw@gmail.com),或直接本文的「迴響欄」留言更佳。當然!這個機會雖不多,但對懂得把握機會的人已足夠了。(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
對「開啟工作室夢想之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