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育/撰文)
企業經營,當然比國政治理單純得多,可是若要追求永續發展也不是容易的事。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1句話,便說明很大的道理。尤其,他只用「貞觀」1個年號,史家稱譽他的政績為「貞觀之治」,不只奠定唐朝基業,更受到歷代皇帝的敬仰與學習。筆者潛心研習多年,略有所得,謹以本文拋磚引玉,希望內科園區諸先進指正。
凡百事業,莫不以「任賢用能」為要,而唐太宗在「知人善用」可以說深得其妙,更能「虛心納諫」,這是他的兩大成功因素。茲舉《貞觀政要》16篇第8章為例,試論魏徵對太宗的諍諫:「蒿蘭同嗅,玊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識玊石之分,又辨蒿蘭之臭,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為墟,史魚所以遺恨也。」今日的實用,依然是首先必須培養「知人」的能力,再者更要摒除情緒好惡的「善任」。
其次,又云:「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則小人之道長矣;聞善或疑,則君子之道消矣。為國家者,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則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亂亡不䘏,將何以理乎?」這是從「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的本性,並借用《易經》否卦「君臣失序,上下否隔」的概念,闡述高階主管陷入「聞惡必信,聞善或疑」的矛盾時,終必導致組織亂亡的危機。
此外,《貞觀政要》16篇第7章:「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專心政道,聞有好人,則抽擢驅使,而議者多稱彼者皆宰臣親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為形跡。古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而為舉得其真賢故也。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弟及有讐嫌,不得不舉。』」對於「任賢用能」,他的言下之意甚明!淺見認為,貞觀盛世來自唐太宗不斷要求大臣舉薦人才,今日高階主管切忌私人好惡而流失人才。歷史上的教訓是,協助劉邦打敗項羽的漢初3傑的張良與韓信,其前任老闆正是項羽!(本文原刊於110年5月6日富貴有道週報第2版「銀青論壇」;作者投注極大心力於中華文化經典的研究,且服務企業30年,現為中華企業研究院現代總裁國學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