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怜伶/撰文)
每當提及危機意識,就讓我「思考人生第二曲線」這個議題,然而縱觀整個宇宙現象,也難逃佛家所主張「成、住、壞、空」這個論調。韓第大師是我一生景仰的思想家之1,多年前曾閱讀其著作「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深受其影響。近日,再讀他所著的「第2曲線——社會再造的新思維」1書,更是感悟良多。
當今無處不在的物欲橫流與急功近利的社會價值偏差充斥中,韓第仍堅持主張「沒有道德標準做後盾,法律難以有效執行」的論點。第2曲線想傳達的訊息,應覆蓋人生、事業、社會及國家等,是各層面跨步向前開創不同新路線的必經之路。重點是必須在第1曲線仍繼續運行,尚未抵達巔峰時啟動變革。站在個人立場來說,「自我負責」在未來變得越來越重要。比方說,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財務規劃負更大的責任。也許過去老一代的人,一直沒有思考過養老金這個問題,真的到老時為時已晚。這對許多人來說,便是1個嶄新的曲線。
自2007年以來,英國的就業成長有83%,來自跳蚤或自僱性工作者。許多跳蚤都年過60,沒有社會負擔,也渴望貢獻。工作能令其保持健康與活躍,並有參與感,或許很多工作都是老化和老病最佳的解藥。
由於第2曲線的來臨,英國也有百分之93的企業屬於微型企業,僱用的員工少於5人、通常只有1、2人,且在英國登記有案的企業中有百分之60只有老闆,沒有員工。換言之,今後工作的意義代表的是1位顧客或是1份專案,而非組織中的1個位置,辦公室不再是第2個家了!(本文曾刊於110年3月25日「台北內科週報」第2版「八方論壇」;作者係1987年即創辦事業,現為成功的微型企業創業諮詢業者,更將創辦新型教育訓練輔導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