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季隆/撰文)
貞觀之治在歷史上是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而唐朝的基業也是奠定在唐太宗的朝代。日本東洋思想家田口佳史曾說:「讀《貞觀政要》,學維持組織穩定永續的經營訣竅」(語見他所著的「天可汗的領導學」書中)。尤其德川家康深受《貞觀政要》的影響,他師法唐太宗「知人善用」與納諫精神,勵精圖治,終於帶給日本長達264年的和平與繁榮。那麼,今日企業若能師法德川家康透過《貞觀政要》而問道於唐太宗,將可開創榮盛的新未來!
田口佳史在「天可汗的領導學」書中指出,「當我閱讀相當於唐太宗言行錄的《貞觀政要》這本書時,才終於明白『仔細觀察、用心聆聽』(視思明、聽思聰)所為何事。同時,也理解了東洋領導學的精髓。」
在他的心目中認為,「簡單來說,《貞觀政要》就是1本傳授『打造長期政權的訣竅』,也就是經營者創立組織,為維持長期的穩定與和平,絕對不可或缺且歷久彌新的『組織論‧領導論的精髓』。」
最近,中華企業研究院現代總裁國學中心吳秋育執行長,在他發表於「富貴有道週報」「銀青論壇」的「貞觀學在今日」文中,便明白指出,「茲舉《貞觀政要》中篇幅最長的16篇第8章為例,試論魏徵對太宗的諍諫:『蒿蘭同嗅,玊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識玊石之分,又辨蒿蘭之臭,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為墟,史魚所以遺恨也。』今日的實用,依然是首先必須培養『知人』的能力,再者,更要摒除情緒好惡的『善任』。」
雖然很多企業經營者,都知道「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但卻往往疏於「知人」在先,否則何以善任。過去用人,有所謂「空降部隊」或是「裙帶關係」之說,都是因為不知人、更無法善任的明證。
知道而不能做到,是許多失敗的企業領導人的通病,特別是「創業」與「守成」,應該運用不同的策略。唐太宗曾經在君臣論治道的時候問說:創業難,還是守成難?結果,曾經和唐太宗一起打天下的房玄齡表示,當然是創業難,而魏徵的看法剛好相反,他認為,其實和創業比起來守成更難。之所以兩人會有這樣的出入,最主要的就是他們處的時期不同,房玄齡經歷過創業的艱辛,魏徵則正面對著治理天下的不容易。
最後,唐太宗領悟到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關注重點,他總結的大意如下:「玄齡過去跟隨我平定天下,飽嘗各種艱難困苦,出入於萬死之中,所以看到的是創業時的艱難。魏徵和我一起安定天下,擔心出現驕奢淫逸會重蹈危亡的覆轍,所以他認為守護已建立的功業更難。如今創業的艱難既然已經過去了,保持已建立的功業,大家應該一起慎重以待。」
對於企業也是如此,田口佳史說:「從創業到守成的過程,其實也可以套用在現代商務人士身上。舉例來說,開創公司或就任某個職位的時候,領導者就像新官上任三把火,幹勁十足。不但會受到公司內部和社會的高度注目及評價,也有可能被媒體捧為『時代的寵兒』。或者是克服無數困難、戰勝身邊對手後,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沉醉於自己的成就。心中忍不住冒出『我真的很努力,辛苦有了回報。好,繼續往前再衝刺吧!』的想法。這些狀況下,產生的就是傲慢之心。最常見的就是,仗著創業時獲得的權力,行為舉止變得專制蠻橫。」
同樣的道理,在創業和守成對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田口佳史認為,「組織從創業轉向維持期時,領導者最該重視的是重新考量高層人員的組成,視情況而定,甚至該汰舊換新。其理由有2:第1個理由是,創業時的成員擅長武力,也就是草創成員雖擅長戰鬥,但進入安定維持期後,即使安排他在中樞位置,也未必能充分發揮其能力。守文時期,比起擊倒敵人的能力,更須要整合組織的能力,讓組織轉型成『能為世人盡心盡力的集團』。
最典型的失敗例正是明治維新政府。熟習《書經》的西鄉隆盛(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並稱『維新3傑』。)早就知道這道理。他曾說過:『以官軍身分征戰的四方豪傑,確實可謂戰功彪炳。但是,我很懷疑他們是否適合直接在新政府中樞佔一席之地。』」(本文作者係身心靈健康管理公司執行長,也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一人創辦兩份報紙,而今更成立「廣博勵進會公司」,推動「一人公司」創業實習,希望創新企業組織,讓人人走向幸福家園。)